日前,东盟地区论坛外长会以及东盟与中、日、韩等国对话会在老挝首都万象举行。作为东盟与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组织共商安全与合作的主要平台,论坛年会成为观察东盟与其他大国关系的风向标。纵观近10多年来中国与东盟关系发展的轨迹,不难看出,中国“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睦邻政策在东盟取得了成功。这一政策的核心是与人为善。
与人为善是中华民族的优秀品德,也是中国外交的重要思路
。这一思路在中国处理与东盟的关系当中表现得最为突出。
与人为善的基础是平等待人。对东盟国家来说,中国面积大,人口多,国力强。但中国并没有以“大国”自居,在与东盟国家相处时,中国一向比较低调,注意听取东盟国家的看法和呼声,表现出对东盟作为一个区域组织和东盟各成员作为主权国家的尊重。当东盟与区域外其他大国在涉及本地区利益的国际问题上意见相左时,中国向来提醒后者多考虑东盟的利益,并表明自己最终将接受东盟决定的立场。在援助问题上,中国从不附加政治条件,从不居高临下,更不是像某些国家一样以施舍者的姿态出现。在印度洋海啸发生后,中国提供的援助不是最多的,得到的赞扬却是最多的。
与人为善的表现就是易位思考。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民族特性,自己的难处,自己的关切。小国对于大国,更有一些担心和疑虑。对于中国国力的稳步增长,东盟一些国家不无担忧,对这种担心,中国是理解的,为此,中国除了宣示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决心,还在交往中通过自己的行动实践自己的诺言。对于一些国家领导人对中国的公开批评、质疑甚至不太友好的讲话,中国采取了宽容的态度,不计较,不记仇。这让一些国家的领导人深为感动。正是这10多年来一点一滴的积累,东盟国家对中国的戒备与疑虑在悄悄地减少,而信任和友好却在稳步地增加。
与人为善的原则是不强加于人。动机好不能成为要求对方接受自己想法的理由。一些西方国家喜欢以“为了你好”而要求别国接受自己的价值观和政策主张,让亚洲国家吃了不少苦头。中国在处理与东盟国家关系时,提出了一些深化互利合作的建议,但中国并不因为自己出于善意而要求对方接受,而是通过与一个或若干个有意愿的国家先做起来,让其他国家看到中国的诚意,看到合作带来的好处,再决定是否加入。在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等问题上,一些国家开始担心中国得的多、自己得的少,反应并不积极。中国并不气馁,也不急于求成,而是先与部分国家、在部分商品的贸易中实行零关税,一步一步地来。当其他国家看到泰国大量的热带水果进入中国,得到许多实惠时,纷纷提出仿效。
善有善报。与人为善使中国赢得了邻国的友好与信任,为自己营造了一个睦邻友好的周边环境。 |